童青网-新闻佳作赏析:《桌上的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佳作赏析:《桌上的表》

作者:童青小记者  浏览次数:7828 
发布时间 :2019-08-19 10:37:19

res07_attpic_brief.jpg

洛阳东城门里靠路南楼房上,在我们部队突进城后,少数敌人仍凭楼顽抗着。最后两个突击队的战士首先冲上了楼,敌人已经逃走了,房主人也吓得不知躲到哪里去了。楼上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房内放着漂亮的花被,崭新的皮靴和许多衣服。在一张方桌上,还放着一只钢壳怀表,雪白的表面,漆黑的表针,在灯光下看去,还不到十二点钟,细小的秒针正在滴滴答答地走着。 

  

战士们在楼上搜寻了一会,没有发现武器弹药一类的东西,就急忙出去了。之后,这个楼上来来往往的战士很多,楼上的东西仍旧原封不动的摆着。 

  

巩固突破口的任务完成了。三连被命令停留在这楼上休息,只有那一只滴滴答答的表吸引了一部分同志的思想。三排副王保怀说:“打仗就是需要表,要在三查前,我就要把它装起来了。”但是说了之后,也没有动一动那只表。其余的同志也纷纷议论说:“纪律是自觉的,楼上的东西少了,咱连要负责。”正议论时,副政治指导员庄建礼同志来了,战士们问:“副指导员,你看这表好吗?” 庄副指导员拿出小刀剥开表壳一看,崭新的表心镶着四颗宝石,的确是瑞士的好表,看完后,表又原样摆到桌子上。部队出发了,副指导员检查纪律,楼上的东西丝毫未动,那只钢壳表依然放在桌子上,滴滴答答地走着。 

(此篇为张明同志攻打洛阳时带臂伤写下的战地通讯。)  (解放军报 2001年03月26日 第7版)


《桌上的表》:彰显人民子弟兵本色


1948年4月20日出版的《新洛阳报》上,刊登了一篇短小精悍的新闻佳作——《桌上的表》。文章虽短,却真实生动地表现了解放军严明的纪律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人民子弟兵本色。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华东野战军3纵8师23团1营营长张明,该营后来被授予“洛阳营”称号。1948年3月,张明受命带领全营突击攻打洛阳。3月11日晚,我军发起总攻,战役结束后,张明连夜写成了《桌上的表》,记录了我军战士从攻克洛阳到离开,都没有人拿走一块无主怀表的真实故事。

这篇文章生动地表现了我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深刻揭示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必定夺得全国胜利的根本原因。这篇佳作还在新华社发了通稿,延安的电台也向全国作了广播。后来,军内军外、上上下下都知道了这件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文还被作为新闻作品的典范收入学校课本。

经典的新闻名篇,正是历史的见证。一篇短小的新闻,为何经久流传?郑州大学教授董广安认为,这篇文章紧跟形势,把握新动向,用事实说话。解放洛阳这场战役发生在辽沈战役之后、淮海战役之前,我军与国民党武装的最后决战已经展开,我军仍需要以舆论继续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大的背景;在《桌上的表》写作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部队也开展“三查三整”运动,该文章符合党严格遵守城市政策和群众纪律的指示。

董广安表示,《桌上的表》题目、选材均较小,却真实生动地表现了解放军严明的纪律和战士们不拿群众一阵一线的人民子弟兵本色。

曾经有不少人向张明打探采写体会,张明的回答朴实而深刻。他说,写报道不能离开当时的形势需要,要符合上级的指示、中央的号召;一定要注意观察,用心思考,选最有代表性、最生动的事例进行报道;要把人家的话尽量记下来,写作时也要尽量用人家的原话。

一篇经典的新闻之作,被历代传为佳话,其经久不衰的更是作品背后体现的人民子弟兵精神本色。




《桌上的表》评析

孙芙佳

这则通讯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意义深远,主要通过一个精美的瑞士表折射出我们的战士严格遵守纪律,不为利益所动,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的革命气节。

从全文的结构安排上看,主要表现出一个特点,即以小见大。全文没有一句直接议论和抒情,但是选取了一件具体的小事:我们的战士冲上了敌人的城楼,面对着桌子上放置的钢壳怀表,虽然战士们都非常喜欢,但没有一人把它占为己有。如果是普通人可能受不了这种诱惑,但是红军战士却把握住了自己,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却反映出我们红军战士的高尚节操,这比华美的辞藻要更真实、更具体,更能让读者感觉到他们的品质,如楼上来来往往的战士很多,但是楼上的东西仍然原封不动地摆着,没有人注意到的存在。

该通讯出现两次对瑞士怀表的特写,不仅呼应了题目,而且也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开篇作者对钢壳怀表的描写较为细致,“雪白的表面”“漆黑的表针”“细小的秒针正在滴滴答答的走着”,这段描写可以说非常有必要,通过此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价格昂贵的怀表,非常引人注目,这也为后文战士们注意到埋下伏笔,更与后面战士没有将它占为己有形成反差,怀表越是精致,战士们的精神越宝贵。结尾处,仍然以怀表结尾,“楼上的东西丝毫未动,那只钢壳表依然放在桌子上,滴滴答答的走着”,此处构成了一个动静结合的画面,战士们离开后一切归为平静,恢复原状,虽然文章已经结束,但是滴滴答答的怀表又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发人深省,是一个象征性很强的结尾。

通讯多次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引人深思。如第三段中,写到三排副指导员王保怀说:“打仗就是需要表,要在三年前,我就要把它装起来了。”但是说了后,却没有动一动那只表。话虽然这样说,但是却没有那么做,为什么?因为他心里牢记党的纪律。第二段“这个楼上来来往往的战士很多,楼上的东西仍旧原封不动的摆着。”战士们的走动和东西原封不动形成对比,即使这么多战士也没有谁把怀表拿走,可以看出军队里每个人都是一样,品德高尚。


 

小记者热线: 023-86061628

Q Q: 1296872692 点击联系

活跃小记者

吴向荣

学  校:覃家岗小学

分  组:小学组

王信

学  校:五里店小学

分  组:小学组

海棠溪小学校

学  校:海棠溪小学校

分  组:小学组

梅胤清

学  校:渝北区两江小学校

分  组:小学组

罗云舒

学  校:烈士墓小学

分  组:小学组

荣粒贝

学  校: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

分  组:小学组

田雨成

学  校:龙山小学

分  组:小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