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青网-莫被娱乐“治”死

当前位置:首页 >> 

莫被娱乐“治”死

作者:杜柯蓉  浏览次数:3478 
发布时间 :2017-04-11 21:58:52

陈丹青曾这样评论《娱乐至死》: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漫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信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繁杂的娱乐信息快速冲击,扰乱了我们的视觉神经。真真假假的爆炸性新闻,令人欣喜,悲痛,狂躁,似乎情绪,甚至生活,已经被这些来历不明的信息所控制。在如今“浮躁”的时代,我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放开控制我们的电视,从娱乐中审视自己的生活,以及未来。

闲暇时最喜欢的大概就是随手翻翻尼尔波兹漫的《娱乐至死》,从单纯的读懂到理解作者本意,再到如今从书中联系并审视个人与社会,每一次阅读都受益匪浅。这本20世纪完成的经典著作,到如今仍然脍炙人口,受人追捧。因为作者真正的站在人类“娱乐精神“的角度在解读和撰写,深层次的钻研人们热爱娱乐的本质。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是讯息的理论,在以广播为媒介的时代,人们只是每天准时准点接受信息。而在电视和手机主宰的时代,在视觉丰富的时代,人们的观念在悄悄改变。

在书中,作者提到:虽然文化是语言的产物,但是每一种媒介都会对他进行再创作。的确,在广播和电视这两个不同的信息时代,人们评论好坏的依据从发言稿升级到了化妆术。好像有了一张好看的脸,就能拥有全世界。读到这里,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精准预言,这样的情况在当今社会也愈演愈烈,“看脸”经过几十年飞跃式进步,已经上升到如今令人“拍手叫好”的阶段,“电视正将我们的文化转变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就单单拿中国电视电影现阶段的有些导演选演员制度:不看实力只看脸和人气。后期再没日没夜勤劳的工作,尽量丰富人物,不出几月,就能完成一部“作品”。在加上观众的各种无厘头追捧,就算一部成功作品。这样靠脸博取关注度,在如今的荧屏上已是普遍现象,有识之士在为中国未来的影视行业发展而担忧,而有的人,还在以利博利。可耻可笑。这样的文化垃圾固然令人悲哀,但其中隐藏的现象不得不让人警惕,我们为什么会追捧,追捧这样的庸俗文化?

发展太快,海量信息传播太快。每天眼花缭乱的新闻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如此效率至上的当下社会,人们所希望的是在短暂的休息时间捕捉大量新闻,而丧失了对新闻的辨别能力,丧失了对于某种真理的深层探究,除非他穿上华丽的衣服,否则会认为他无趣。工作劳累之余,奢望用这样的方式对自己疲惫一天的时间进行治疗与放松,渐渐习惯了从姣好容颜和无趣的剧集中消磨时间,甚至消磨意志。失去了对外界事物独立思考的能力,潜意识中植入了“网络信息万能”“世界尽在手中”的想法。正巧如今,上网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儿了。而就是这样的随时随地的便利,成为商家盈利的绝好时机。低俗的娱乐新闻 假新闻来势汹汹,标题党们编制出精致的谎言,准确把握住消费者的好奇心,恰逢手机依赖症患者盛行,而在这样的群体中,首当其冲的是青少年。他们正处于缺乏辨知能力的时期,外界的一举一动极有可能扰乱他们的思维模式。在这些庸俗文化的冲击下,他们选择相信,崇拜,追随。一味的把传统文化抛在身后,大量的搜集虚假的图片与文字,逐渐萎靡身心,去寻求愚昧的刺激与成就。

电视的发展改变了我们对于娱乐和文化的观念。更有甚者认为,大众文化就像现在这样,轻浮,随意,大家都喜欢。这也许是互联网和电视时代最致命的弊端:扭曲了人们对于真正文化的诉求,甚至用卑劣的手段让我们毫无反抗的融入一个虚假的社会。让青少年,成年人成为娱乐的附庸,成为商家赚取利益的工具。如果社会被娱乐掌控,国家还有什么未来可盼?

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人类受到压迫的政治预言没有实现,人们欣喜地赞扬社会的宽容。可尼尔波兹漫的预言不得不让人警惕。100年,甚至50年后,人类会不会再唱起挣脱娱乐掌控后的赞歌?答案不在电视上,不在任何网络媒介上。他只存在于人们的思考中,沉睡在聪明人的觉悟里……

文/杜柯蓉

 

 


小记者热线: 023-86061628

Q Q: 1296872692 点击联系

活跃小记者

吴向荣

学  校:覃家岗小学

分  组:小学组

王信

学  校:五里店小学

分  组:小学组

海棠溪小学校

学  校:海棠溪小学校

分  组:小学组

梅胤清

学  校:渝北区两江小学校

分  组:小学组

罗云舒

学  校:烈士墓小学

分  组:小学组

荣粒贝

学  校: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

分  组:小学组

田雨成

学  校:龙山小学

分  组:小学组